江苏:创新驱动 知识产权赋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2-05 09:59

2024年,江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5件,连续9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全国平均数的2倍。

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是一个地区创新活力的“晴雨表”。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上位居世界首位,其中,上海-苏州集群排名第5,南京位列第9,镇江也跃升至第77位。

三个城市上榜百强,这份成绩单背后折射的是江苏全社会创新环境的持续优化,展现了江苏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效。

一体化发展为创新“破局”

2024年4月23日,苏州工业园区科创企业知识产权2024年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长三角一体化)在上交所挂牌发行。这一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创同期限知识产权证券化发行价格新低,体现了发行主体的良好资质。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依托长江经济带区位优势,苏州各类创新资源不断集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苏州在全球科技创新集群排名中居第63位,2022年与上海合并成为一个科技集群,跃升全球第六位,2024年蝉联全球第五位,苏州也成为近五年排名上升最快的中国城市之一。

南京在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打造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标杆城市的同时,积极深化与南京都市圈城市在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都市圈知识产权保护一体化新格局,提高异地办案质效,使及早解决跨省市知识产权纠纷成为现实。

镇江市是继苏州、徐州后,江苏第三个出台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意见的城市。近年来,镇江牢牢把握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等发展机遇交汇叠加,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不仅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活力,更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2024年,江苏牵头推动长三角区域内的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合作,签署《长三角高质量专利培育转化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大院大所”助推成果转化

作为科教大省,江苏高校、科研院所众多,创新资源禀赋突出、优势明显。2024年,江苏完成16.1万件高校存量专利盘点,12.5万件进入全国资源库。优厚的高等教育资源,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

坐拥众多一流高校、研究院所的南京,在科研创新以及专利培育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过去五年间,南京市每百万居民提交907件PCT专利申请,发表科学论文14499篇,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主要贡献者,在计算机科学、制药、电气机械等领域提交了大量的PCT专利申请。同时,在工程学、化学和地球科学等学科上也发表了众多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镇江连续五年举办“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有效聚集了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例如,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发脑机接口主动康复训练系统,使用国产自主研发技术实现运动意图识别;联合上海科技大学和江苏大学开发高效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显著降低发电成本。

2024年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签署协议,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承载区,首批确定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三大产业方向。这一中心的成立,将助力江苏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全要素贯通的创新生态。

“全链条保护”护航创新发展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既是创新成果的保护网,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近年来,全省各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多措并举,着力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及审查效率,为企业抢占技术高地和市场先机争取时间。

为指导企业申请快速预审备案,苏州吴中区专门组织开展“知产领航企业扬帆”企业走访指导服务月活动,为辖区内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支持和服务,不久前,吴中区一家公司成功运用专利快速预审授权,备案后仅用4天获得授权,审查周期缩减95%以上。

2024年,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率先推出企业知识产权公益“体检”,帮助企业了解同行业知识产权发展情况,保证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可控,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布局未来产业。这份助力科技创新发展的“小报告”,已惠及1000多家企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从专利快速预审到知识产权“体检”、专利导航、多元协同保护……近年来,江苏省知识产权局构建以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牵引、13个设区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覆盖、N个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协同联动的快速协同保护体系,目前,已建设9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6个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

“全链条”服务正延伸至产业的“毛细血管”,为江苏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贡献知识产权力量。

来源:新华日报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