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的海淀路径
【时间:2017-06-20】  【作者:】  【单位:】 

 

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背景下,北京正经历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在全面转型中,北京正以创新驱动经济提质升级。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的浪潮下,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角落,特别是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海淀,处处洋溢着创新活力。北京商报记者在日前的采访中注意到,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即便是背靠北京这棵“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大树,也遇到了专利申请周期长、维权成本高、不懂知识产权运营等不顺心。该如何破解?

困惑

201410月,北京音磅其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音磅其声”)在海淀成立了。它们的产品是智能音响,一种能高度集成,并以很小的体积、简洁的布置就能满足人们对音质、音效需求的产品。“目前我们已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盈余。”音磅其声CMO罗洪泽对北京商报记者说,去年是他们公司的技术研发年,只推出了一款高端产品,今年将推出覆盖高、中、低端用户的8-9款产品。

公司发展趋好,让音磅其声的团队信心更足了,但他们也有烦恼。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初创的创新型企业,音磅其声在技术、产品的市场化中遇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专利申请的周期很漫长。“我们在公司创立之初就进行了专利申请,但目前只审批下来一两个。”罗洪泽说,对于他们这样拥有互联网基因的团队来说,知识产权保护特别重要,而这样的速度对他们来说太慢了。

“创新后最怕的就是被模仿和复制,没有专利的保护对于我们这样的初创小型企业来说很掣肘。像我们这样的初创团队,虽然我们觉得很有前景,但今天活着,也许明天就死掉了,我们也只能拼。”罗洪泽说得很直白。时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这也是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因为团队有可能会熬不下去。

“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商标、专利、版权、地理标识、工业品外观设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以及未披露的信息等,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IP”)副总经理何敏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针对于科技型创业企业来说,主要是专利的申请,周期一般在2-3年。

北京IP是海淀区知识产权局联合相关机构推动打造的全国首家进行知识产权运营的国有企业,服务于企业知识产权的全流程。“像这样的例子有不少,例如我们服务的一个企业,也是公司刚刚创立就进行专利申请,到目前授权的专利权有3件。没有专利授权,就不能行使权利,确实造成经营方面的不方便。”

据何敏刚介绍,专利授权速度慢是全球的通病。“其实创新活跃的美国也不快,甚至有的专利5-6年才能申请下来。近年来,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居全球首位,量非常大,但是审查人员并没有增加得这么快,这有制度设计客观的一面。”

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何敏刚建议创新企业在专利体系上一定要提前布局,为技术、产品保驾护航,而且越早越好。“专利申请是一门学问,有很多技巧。怎么申请、什么时候申请其实都是非常专业的。”此外,何敏刚还提到了企业在申请专利时的一个误区:很多企业认为专利申请就公开了,就没有秘密可言了,就以技术秘密来申请保护。“技术不可能始终都是秘密,而且用技术秘密的方式来保护企业成本更高。”

挖潜

对于初创企业如此,对于像联想这样的全球化大企业也或多或少地遇到了知识产权方面的困扰。

在联想集团知识产权部经理高飞看来,北京的知识产权无论是创新还是运营环境都是全国领先的,特别是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海淀,创新主体多,虽然竞争激烈,但知识产权的氛围是北京最好的。

高飞对北京商报记者说,作为一家做实体产品的创新企业,联想的产品在全球160多个国家都有销售。在这样的背景下,联想的知识产权很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支撑公司主营业务的健康发展和竞争。据他介绍,目前联想在全球的专利持有量达到了2.6-2.7万件,在同行业处于第一梯队。

虽然团队专业、体系健全、经验丰富,但高飞坦言,“我们所处的行业技术更新发展特别快,也会遇到专利授权速度跟不上技术发展速度,我们也希望专利申请的审批能进一步提速”。

除此之外,在高飞看来,联想的技术被大量地仿制,而知识产权维权成本高也是一个很无奈的事。“虽然国内针对知识产权的司法环境越来越好,特别是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法院在海淀落地,进一步强化了执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法院的法官数量、执法资源有限,大多数时候还做不到快速执法。我们希望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执法活动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能够更高效更便捷。”

“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的意识越来越清晰,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但坦率地说,要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还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公众的共同努力,这需要一个过程。”海淀区知识产权局局长王英认为,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牛鼻子”,如何牵住这个“牛鼻子”引领创新是关键。

海淀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在知识产权各方面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在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方面的创新性工作更是起到了全国引领示范的作用。

最新的数据显示,2016年,海淀区专利申请量70327件,同比增长1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6649件,同比增长16.7%,占北京市的45%。海淀区专利授权量34899件,同比增长11.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7396件,同比增长11.4%,占北京市的43%。截至2016年底,海淀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8355件,占北京市的47%,位列全市首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8件,是全国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件的27倍。这个数字比四年前翻了几乎5倍。在第十八届中国专利奖表彰中,海淀驻区单位荣获3项专利金奖。

王英直言,即便如此,海淀的知识产权工作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比如,像高飞提到的知识产权执法问题,我们也正在探索改革方案。”王英对北京商报记者介绍说,为化解知识产权纠纷,搭建中关村企业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便捷渠道, 20158月,海淀搭建的中关村知识产权诉前调解中心正式运营,有43家主要服务单位,为企业无偿提供规范的知识产权纠纷诉前公益调解服务,有效提升了行政和司法资源效率,有利于快速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化解矛盾。

变轨

“很多企业,特别是初创期中小微企业在知识产权工作上还仅停留在专利申请和维权上,事实上,知识产权的运营对于企业的发展作用非常大。”王英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特别是小微企业,而有效的知识产权运营恰恰能为它们带来“更大的成长空间”。

2016527日,北京IP与建设银行中关村分行携手推出国内首个不附带其他条件、真正意义、可复制的“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新产品——智融宝。这个产品的初衷就是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难题。

“双创企业很多都是小微企业,它们的特点是轻资产。但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是很难的。”王英说,智融宝产品的亮点就是政府给企业做背书,由第三方北京IP作为风险处置方,让银行可以无任何风险地为小微企业贷款,这对于双创企业来说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智融宝是201612月底落地的。公司已经决策了30个项目,拟贷金额1.25亿元。目前银行已经审批下来17个,贷款金额超过7000万元,平均每个项目400万元。另外还有12个项目正在审批过程中。所有的30个项目只有一个被银行‘毙’掉了。”何敏刚对北京商报记者展示了这半年多来智融宝的成绩单。他特别介绍说,以经审批下来的项目超过三成是初创企业、小微企业,甚至有的净利润是负的,还有超过1/4的企业走的是例外审批。“这些企业都是第一次从银行拿到贷款,以前在银行拿信用贷款是不可能的。”

据了解,在这些项目中,目前北京IP还“拿”到了27家企业的优先认股权进行投贷联动,并“拿”到了2家企业五年的知识产权独家运营权。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海淀的这个创新,即履行了社会责任,又兼顾了第三方企业的市场化运营,达到了政府、双创企业、第三方公司三方受益。

“我们推出智融宝产品的初衷还有一个,就是在知识产权的政策与支持方面向双创企业、小微企业倾斜。”王英觉得,小微企业最具活力,对它们的支持“没准将来会出现更多的联想、小米”。

“的确,对于大企业来说,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的资金支持也许并不能带来什么,但对于初创企业、小微企业来说,也许十万八万的资金有时都很管用。”何敏刚说。

其实,在知识产权方面向小微企业倾斜的案例不仅智融宝这一个。

在不久前举办的知识产权强区工程签约仪式上,海淀区政府联合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设立了首批20个专利运营办公室和10个北京创客知识产权托管工作站。

“这10个北京创客知识产权托管工作站都布局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与大企业不同,双创企业团队一般规模都很小,由于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运营部门和知识产权专员,常常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很被动,更谈不上用知识产权运营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知识产权托管工作站,就是为创客提供专业权威高效的知识产权运营‘外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知识产权像普通商品一样在这里有序流动。”王英介绍,知识产权托管工作站将为区域有需求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相关指导和建议。

“在下一阶段,我们将全力把海淀区建设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知识产权强区,实现海淀区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全球核心区、知识产权运用引领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改革先导区和知识产权高端服务聚集区。”王英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针对创新企业专利申请周期长的问题,“我们已有新的解决办法,并正在推动落地过程中”。

来源:北京商报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