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知识产权局长系列访谈之一
编者按:入选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省份,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启动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这是新近江苏知识产权工作中的两件大事、喜事。这也意味着,江苏知识产权工作将要迎来新的征程。
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意见》,到2020年,全省知识产权创造卓越、运用高效、保护有力、管理科学、服务优质、人才集聚、知识产权发展主要指标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充分显现。
作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江苏各地知识产权部门将采取哪些务实举措?为此,人民网专访了江苏多个地方的知识产权局局长,听他们讲述各地知识产权工作的着力点、突破点。本篇专访苏州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张彪。
去年11月,国务委员王勇到苏州调研。他此行的目的,不为别的——专题调研知识产权工作。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苏州市研发投入明显加大,科技创新能力领先优势明显。统计显示,2015年末苏州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91万件,占全国总量的2%。
更难能可贵的是,2011到2013年,苏州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三年排名全国大中城市第一。2013到2015年,苏州连续三年上榜福布斯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榜单前三甲。
新近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苏州仅次于上海、南京,与杭州同为I 型大城市。作为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未来苏州的知识产权工作将如何布局?苏州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张彪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未来将重点实施知识产权强基工程、产业导航发展工程、企业实力提升工程、市场环境治理工程、服务和人才支撑工程等“五大工程”,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知识产权强市。
人民网:“十二五”期间,苏州市在知识产权方面取得的成绩斐然,请张局长为网友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张彪:“十二五”期间,苏州在国家和省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大力推动知识产权强市建设。首先,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成效明显。苏州成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省唯一的全国版权示范市。张家港、常熟、昆山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占全国县级示范城市的五分之三。太仓市完成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张家港、昆山成为全国仅有的2家全国版权示范县级市。其他各市、区全部成为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示范区,省级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全面开展,成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群。苏州市知识产权局荣获国家人社部和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全国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其次,知识产权大市地位牢固确立,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据统计,2011到2013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三年排名全国大中城市第一。2013到2015年,苏州连续三年上榜福布斯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榜单前三甲。到“十二五”末,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双双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分别占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43.8%和16.8%,相较于2010年的15.5%和2.1%,分别提高了28.3个百分点和14.7个百分点;国际专利PCT申请量达到908件,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104件,同比增长48.27%,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五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7.45件;累计49件专利问鼎国家专利最高荣誉---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版权登记量质齐升,“十二五”末,全市版权作品登记量比2010年增长15.2倍,持续位列全省第一。
近年来,苏州市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在不断健全。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支队,每年组织开展专利、版权行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同时,为完善知识产权维权工作体系,出台了《苏州市专利、版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苏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实施办法》,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维权援助分中心,加大企业海外维权援助力度,对企业进行维权能力提升培训。
知识产权企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2015年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90.5%和91.3%,相较于2010的83.3%和73.4%,分别提升了7.2个百分点和17.9个百分点,企业专利实施率达80%以上。在全省率先推出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培育计划,涌现了宝时得机械、常熟开关、科沃斯机器人等一大批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昆山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推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全国首批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和昆山小核酸产业集聚区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示范区。苏州国际科技园成为全国版权示范园区,苏州浩辰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成为全国版权示范单位。阳澄湖数字文化创业产业园等5个园区获批省版权示范园区,占全省一半以上,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包揽了省级版权示范企业。
知识产权服务和人才得到补强。苏州成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功能日益凸显。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落户我市,各项业务进展在京外审查中心遥遥领先。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加快推进建设,区域知识产权综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金融综合试验区,常熟紫金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全国专利运营试点企业,占全省的五分之三。累计对3亿元纯专利质押贷款发放补贴奖励近600万元,为企业尤其是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发展拓宽了融资渠道。设立专利执行险、知识产权综合责任险等多个险种,保障企业规避国内外的所有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人民网:您也提到,苏州设立了专利执行险等多个险种,帮助企业规避国外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知识产权工作更是一项新的挑战。在这方面,作为政府部门,做了哪些引导或培育工作?
张彪:近年来,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很多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升。苏州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一是加强宣传培训,建设了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独墅湖图书馆,提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二是提升维权能力,为中小企业免费开展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实务培训,出台《苏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实施办法》,为企业海外维权提供智力支持和经济援助;三是推进知识产权金融,通过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知识产权保险宣传力度,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购买保险防范知识产权风险;四是提供托管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采购20家服务机构,为全市众创空间、创业产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的中小企业免费提供2年的知识产权托管服务。
人民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知识产权工作也在不断面临新的挑战。除了像刚刚我们提到的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所需要的相关指导、帮助工作也愈显迫切。除此之外,近几年,互联网产业迅猛发展、电商发展快速。这对知识产权工作而言,是否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有哪些应对措施?
张彪: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知识产权工作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知识产权观念造成了很大冲击。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无地域性,如何加强对互联网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每年在部署专利“护航”、版权“剑网”等专项执法行动中,重点突出互联网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加强与公安、商务、电信等部门的联动配合,加大互联网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另一方面,规范网络服务者的管理,通过开展集中培训、建立自律机制等手段净化网络环境。
同时,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对知识产权工作也带来了机遇。我们通过互联网在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信息利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的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就是利用互联网思维探索线上线下交易,为知识产权权利人、企业和投资人提供知本与资本对接途径。我们还将打造苏州市知识产权区域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推进知识产权资源的集聚、优化和共享。
人民网:在此次江苏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建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的战略合作中,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知道,苏州是全国首个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请您介绍下苏州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的相关情况。
张彪:2012年6月,苏州作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获批并建设运行,集聚区核心区占地150亩,建筑面积近16万平米。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协作江苏中心,集聚区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人才引进工作,重点支持拥有高端知识产权人才的中介服务机构落户苏州。
经过三年建设,在载体建设、服务链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搭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苏州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苏州市专利信息服务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北京七星天等一批知名服务机构相继进驻。目前集聚区已进驻各类服务机构超过70家,其中全国排名前列者、服务品牌机构和品牌服务机构培育单位占比超过30%,全国知名服务机构超过40家,集聚区内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总数超过2300人。服务领域涵盖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方面,服务内容涵盖知识产权审查、代理、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商用化服务、科技项目申报等,已形成门类齐全、内容完整、服务高端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人民网:在“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未来知识产权工作上,苏州有哪些部署?
张彪:“十三五”期间,苏州将紧紧围绕知识产权强市目标,把知识产权工作重心从创新成果的权利化和权利保护逐步转向创新前的导航引领、创新中的战略支撑、创新后的严格保护与战略运用的全过程覆盖。自觉主动地建设一个能够支撑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目标的国际性知识产权强市。我们将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即知识产权强基工程、产业导航发展工程、企业实力提升工程、市场环境治理工程、服务和人才支撑工程。探索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加快破除知识产权在引领创新发展、助推转型升级、促进文化繁荣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的知识产权工作新格局,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知识产权强市。(记者 朱殿平)
来源:人民网江苏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