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25号,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齐齐聚焦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现场:2016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双双突破100万件、受理商标注册申请量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有效商标注册量突破1000万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下称《纲要》)颁布实施9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最能够彰显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的数据,一次次刷新着原有峰值,很快便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之一。
9年前出台的《纲要》,在确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16字方针”中,将“激励创造”放在了首位。实际上,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的提升。在我国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9年时间里,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始终被放在基础地位。“无论是建设强国抑或实施战略,‘创造能力领先’都是基本特征之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创造是一切知识产权活动的初始源头,创造力也是彰显知识产权能力的首要因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吴汉东表示。
顶层设计宏观引领
时间回溯至9年前,实际上,在《纲要》出台的2008年,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的快速提升。有两个数据最具代表性:一是2008年我国(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37.9%,激增至9.3706万件;二是我国当年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总量增幅高达91.25%。到2013年《纲要》实施5周年时,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商标注册申请量连续12年居世界第1位,作品和软件著作权登记量等均创历史新高。
但转变也在此时悄然发生。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彼时从数量规模上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但从创造的质量效益上看,我国还不是知识产权强国。为此,中国加快了调整和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的步伐,使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国知识产权创造工作由重数量重速度向重质量重效益开始转变。
2014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等28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制定的《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量增质更优”成为了《行动计划》在部署知识产权创造工作时的关键词;2015年底,《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印发,明确强调了要提升知识产权附加值和国际影响力,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培育一批核心专利;到2016年时,不仅“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列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之一,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下称《规划》)中也将“提高知识产权质量效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单独成章进行部署。
“从《行动计划》到《意见》再到《规划》,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围绕知识产权创造层面的顶层设计的理念是一以贯之的,即牢固树立质量效益取胜的导向。”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表示,在《纲要》实施9周年之际,我国正走在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知识产权创造工作进一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必将拉近我国与知识产权强国在自主创新能力上的距离,并最终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出更为强劲有力的支撑作用。
政策导向架桥铺路
近年来,在我国努力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实现的“五个转变”中,其一便是知识产权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的转变,并据此提出了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16年印发了《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对主要涉及专利申请、专利审查等环节的多个部门规章进行修改。各地方知识产权系统也纷纷行动起来,引导专利申请工作重心向提高质量、扶持转化和优化环境转移。
实际上,无论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下的专利质量提升工作,还是地方对知识产权创造工作的探索实践,如何平衡协调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的发展关系,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地区都需要深入思考和推进的。“激励知识产权创造,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的政策导向。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配置创新资源、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的基础性作用,也要积极发挥政府协调引导作用,强化和完善知识产权发展动力机制。”陶鑫良表示。
“广东在激励知识产权创造方面的经验是不断优化知识产权宏观政策法制环境,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依靠政策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马宪民向记者介绍,早在2007年时,广东省政府便颁布实施了《广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7—2020)》。经过近10年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探索实践,2016年6月,广东制定印发了《关于知识产权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完善省市财政知识产权申请资助和奖励政策,逐步消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零专利、零商标”现象。企业还可将专利申请、代理、维持、商标注册和版权登记等知识产权费用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纳入研发费加计扣除范围。
马宪民表示,在这样的政策导向基础上,广东省的知识产权创造潜能被最大化地激发出来。截至2016年底,广东省商标累计有效注册量204.4万件、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驰名商标总量736件、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新增作品著作权登记3.5万件、增幅达到惊人的72.4%,新增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约9.2万件、居全国首位。
创新主体量质并举
“在风电技术的‘赛跑’中,我国企业曾由于缺乏风电机组研发制造的核心专利而长期受制于人。专利数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一件高质量的专利,对企业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金风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金风科技)知识产权总监时良艳的感触,源于企业的经历。
据时良艳介绍,为了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特别是提升企业的专利申请质量,金风科技每一位专利工程师都会被派驻到相关技术部门,与技术人员同吃同办公,以便全面深入地掌握所服务部门的关键技术,更好地进行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真正让每一件专利申请都密切贴合研发和市场需要。在这样的工作前提下,截至目前,金风科技已提交中国专利申请17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超过50%,并在美、欧、澳、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交了140余件国际专利申请。
作为一家2002年才成立的央企,国家电网公司(下称国家电网)从年头来说只能算是“小字辈”。但在2016年,这家“小字辈”央企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4146件,一跃成为内地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之首。“这样的‘丰收’实际上是国家电网公司十余年来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厚积薄发的集中体现。”国家电网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从2008年开始,国家电网就建立了专利考核指标体系,在相关领域开展专利布局工作。以国家电网公司下属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下称电科院)为例,据该院副院长高克利介绍,目前电科院围绕知识产权工作专门设立了院内年度专利奖,对院内优秀专利进行重点奖励,对于获得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人团队还进行重奖。这样的激励措施有效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目前,电科院专利拥有量已达2300多件,其中50%以上为发明专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际上,无论是顶层决策者的思考,还是政策制定者的探索,亦或是创业创新者的实践,作为知识产权工作的基础,知识产权的创造工作在这9年来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了支撑知识产权全链条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源头活水”。诚如吴汉东所言:“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其宗旨在不断提升以专利为核心的科技竞争力、以商标为依托的品牌影响力、以版权产品为载体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知识产权报 记者 崔静思)
江苏省知识产权创造大省的华丽转型
好孩子、宝时得、波司登……诸多江苏省企业成为国内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南京、苏州、南通、镇江……这些城市让江苏省成为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最多的省份;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等多项指标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这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9年来,江苏省交出的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仅就知识产权创造而言,江苏省无愧于“大省”之称。“十二五”期间,无论是知识产权的总量规模、发展环境,还是具体工作的活跃度、创新度,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江苏省是知识产权产出总量最多的省份,累计专利申请量在全国率先突破100万件、200万件、300万件,年度申请量和授权量等主要发展指标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然而,虽然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的多项指标长期保持全国首位,但江苏省核心专利偏少的瓶颈一直存在,专利产出质量与创新型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为了让专利创造提质增效,江苏省按照“数量布局、质量取胜”理念,进一步调整优化政策导向,地处苏北的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地更是及时调整专利资助政策。据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支苏平介绍,江苏在全国率先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推动企业、高校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强合作,围绕江苏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开展集成创新,在主要技术领域创造一批创新水平高、权利状态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
作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重头戏,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在江苏迅速开展,两年来江苏共组建17家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建立了创新主体与服务机构深度融合的培育机制。通过培育,部分企业和高校院所发明专利、PCT国际专利申请增长1倍以上,并且有效地带动了江苏省专利质量的提升。此外,江苏省版权产业的增加值已超过6000亿元,占江苏省GDP的近10%,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了5%,知识产权工作的多点开花,让江苏省实现了知识产权创造大省的华丽转型。(知识产权报 晓乐)
杭州市创新创造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
2016年专利申请量达7.3546万件,同比增长20.89%;发明专利申请量2.4951万件,同比增长40.36%;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6579万件,同比增长20.8%……如此一连串让人瞩目的成绩,属于长三角地区的一座魅力城市——浙江省杭州市。
据杭州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08年到2013年,围绕《纲要》确定的近5年发展目标,杭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有效提高了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其中,杭州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杭州市专利管理条例》《关于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的实施意见》《杭州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完善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
这5年里,杭州市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年持续增长,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副省级城市第二。2012年5月,杭州市顺利跻身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而近4年来,杭州市更是在此前工作的基础上,着重提升了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推动创新创造为杭州的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间,杭州市出台了《杭州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杭州市专利试点、示范企业认定和管理办法》,启动了《杭州市专利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
2015年底,《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印发实施。“《实施意见》的印发,为杭州市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提供了制度基础。”杭州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杭州市正在积极完善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优化知识产权资助和奖励政策,重点向高质量、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倾斜。同时,杭州还将健全督办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指标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力争为杭州市的创新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 (知识产权报 晓乐)
郫都区以自主创新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对一座小县城的经济发展能有多大影响?应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人对县域经济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还停留在“不过是手工作坊式的集合体”的传统印象,这也使人们忽视了知识产权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基本细胞,县域经济的发展开始提速提质。比如在四川省成都市的郫都区,全区2016年提交的专利申请量已达592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152件,新增注册商标1890件,新增著作权登记1200余件,俨然已成为一块知识产权创造高地。
对于不常接触四川的人而言,郫都区的名字既陌生又熟悉。实际上,作为古蜀文明发祥地,郫都区两千多年来一直以鹃城郫县之称闻名于世。2017年,郫县撤县设区,并在四川省内率先成立了首家集专利、商标、版权管理于一体的“三合一”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机构——郫都区知识产权局。
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早在2013年,当时的郫县就入围了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名单。郫县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面之强,首先强在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之上。为提升区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郫县出台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新获批建设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将一次性给予资金支持。同时,支持大中型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对获批的国家、省、市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将分别一次性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配套支持。
如今,作为全国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的样本之一,郫都区已将工作目标定位于为创业创新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让创业创新人才和企业可以大胆地“撸起袖子加油干”。未来,郫都区将进一步激励区内的知识产权创造活力,从企业技术研发、专利申请、成果转化到产品上市,从商标注册到专利和版权市场化应用,知识产权管理服务都将贯通全程。(知识产权报 崔静思)
中国移动走知识产权标准化的创新之路
在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推出65个TD-LTE商用4G网络、130万个TD-LTE基站,数量已占全球总数的43%,累计提交中国专利申请8000余件,专利授权量达2000余件……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下称中国移动)列出的数据,表明了由中国移动主导制定的TD-LTE标准已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世界主流4G商用网络标准。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自2000年成立伊始,中国移动就致力于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建成了体系完整、操作性强、以市场为导向的集中化专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专利管理制度。“此后,随着2006年中国移动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的研发,并在2008年《纲要》出台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中国移动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得到了有效激发。”中国移动有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据介绍,中国移动在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中设置了专门章节,在研发的各个阶段同步开展了专利分布调研、权属管理、申请规划、信息借鉴、方案挖掘、风险监控等工作。同时,中国移动还通过对专利申请各环节的分布和任务进行合理设计,构建了一套全流程精细化的专利申请质量管理体系。
此外,中国移动更承担了通信产业“国家队”的部分使命职责。“作为通信产业的‘国家队’,中国移动既是知识产权权利人,也需要成为维护国内广大用户利益的‘代言人’。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将更多专利写入国际标准,在有效维护自身知识产权权益的同时,还要推动国际通信行业知识产权规则更加公平,最终惠及广大用户。”据中国移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中国移动加强了海外专利申请力度,在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提交了500余件专利申请,国外专利拥有量已超过200件。以此为基础,2011年时,中国移动联合其他国家的通信运营商成立了GTI组织,同时积极推动关键技术领域核心专利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专利池。
如今,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借助超强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所建立起的技术优势,形成了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TD-LTE健康产业链条,妥善地解决了TD-LTE和FDD-LTE的融合问题。“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移动走出了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国际化’的发展之路,有效支撑了国家的战略需求和技术的创新推广。”该负责人说。 (知识产权报 崔静思)
来源: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