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相城区知识产权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2012年上半年,区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组织力量对我区知识产权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区政府领导对此十分重视,召开知识产权联席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调研中,专家组阅研了大量资料,对我区50多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15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重点考察。在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
近几年我区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
(一)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比较健全。区政府建立了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区知识产权局和专利科,配备了知识产权专职工作人员,明确了园区、镇(街道)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工作职责,形成了覆盖全区的知识产权组织管理工作网络。将知识产权工作目标纳入对各镇(街道)的考核内容,强化了知识产权工作行政管理效能。部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逐步加强,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强化了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
(二)知识产权激励政策较为有力。2008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规定对当年申报专利超过50件的企业按800元/件进行奖励;申请发明专利每件奖励4000元,授权发明专利每件奖励1万元;申请国际专利每件奖励1万元。对被省知识产权局立项批准的各类项目每项奖励3万元;对被市知识产权局立项批准的各类项目每项奖励2万元。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20万元;对新获得“国家质量免检产品”、“江苏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4万元。对企业自主开发符合政府采购技术标准的产品,实施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截至2011年底,全区下达各类专利资助资金823.58万元。还出台了科技创业园、领军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对全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初具规模。知识产权创造基础比较厚实,初步形成了相城科技创业园、脱颖科技创新园等5个科技孵化载体,全区现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59家,8家省创新型企业、230家民营科技型企业,拥有3个技术转移中心、1个研究院、4个技术研发中心、6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团队、7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拥有国家“千人计划”1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企业领军人才4名,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4名,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名。产学研合作逐步加强,区政府与7所大专院校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关系,仅2011年就有58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初步形成。知识产权创造初见成效。截至2011年底,全区累计申请专利12007件,专利授权615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76件、授权222件;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4802件、授权量达到2461件。全区拥有注册商标3697个,著名商标23个,驰名商标8个,江苏名牌产品12个,省级知名品牌12个,登记版权29件。一些企业开始重视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显现。
(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富有成效。2004年经省知识产权局批准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并通过考核验收;2005年至2010年经省局批准又组织开展了两轮知识产权区域示范。试点示范有力推动了我区知识产权全面发展,在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制度建设、宣传培训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试点示范期间,年专利申请量从2003年的517件增加到2011年的2825件,年专利授权量从2003年的333件增加到2011年的133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3年的13件增加到2011年的304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003年的1件增加到2011年的50件。通过试点示范,为我区开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五)知识产权环境建设不断加强。我区先后开展了“雷雨天网”行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侵权违法现象蔓延势头。近五年来,经侦部门立案侦查假冒注册商标、盗版等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名,移送起诉5名,涉案总价值近12732.55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100.72多万元。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每年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时机,重点宣传知识产权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全区共组织知识产权宣传活动10场,举办各类知识产权培训班40期,先后有37人取得知识产权工程师、专利代理人资格证书,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当前我区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领导有待加强。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苏州市委、市政府对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事业越来越重视,开始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规划和发展。目前全省许多县、市、区纷纷出台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但我区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州城区,目前尚未把知识产权工作摆到应有高度,作为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工作来谋划和推进,也没有制定实施本区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知识产权工作投入偏少,行政执法等工作条件不到位,制约了知识产权工作的有效开展。2010年区财政科技投入(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6215万元,占当年财政实际支出2.1%,其中由科技部门控制的科技三项经费为1900万元,占当年财政实际支出0.64%,远低于周围市(区)的水平。2011年,我区知识产权资助资金约为350万元,不但远远少于吴江、昆山等省内先进县市区,也赶不上海门、启东、海安等苏中县市。区政府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有待加强,有的知识产权工作方案、任务措施等在一些成员单位落实不够到位。
(二)知识产权宣传发动和文化培育有待深化。多年来,我区在知识产权宣传发动和文化培育上做了不少工作,但实际效果还不够理想。调查表明,对知识产权管理运用不懂不会的现象在许多企业仍然存在。全区8000多家工业企业只有近300多家企业申请过专利,“零专利企业”占比较高。有的企业对省市区知识产权政策不了解,甚至还不知道企业申请发明专利等政府会给予资助和奖励。一些企业负责人对知识产权的重要价值缺乏认识,不会经营管理无形资产。有的觉得知识产权用处不大、保护难,不愿意投入资金和精力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满足于订单生产、贴牌加工,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这些情况表明,知识产权尚未成为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有待推进。目前,我区企业作为知识产权创造主体的作用不突出,申请专利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和中介机构上门争取,有的申请了专利也不愿意缴费维持。2011年我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只有304件,仅相当于吴江市的7.9%,吴中区的22%,太仓市的31.6%;发明专利授权量相当于吴江市的19%,吴中区的65%,太仓市的34.4%。企业作为知识产权工作管理主体的作用不突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尚未摆上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位置,目前我区没有一家企业通过贯彻江苏省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的考核验收,仅一家企业获得省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企业作为知识产权工作投入主体的作用不突出,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7%,远远低于国际上创新型企业10%以上的投入强度。企业作为知识产权运用主体的作用也不突出,销售额较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产品不多,善于开展专利、商标许可、转让、质押融资等知识产权交易的企业很少,知识产权对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还不强。
(四)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亟待加强,一些企业反映目前政府对企业知识产权扶持力度还不够,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方面的服务还不到位。尚未建立区政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网上专业培训、政策咨询、信息查询、投诉举报等服务不够。专利商标代理服务有待提升,目前在我区开展专利代理服务的几家中介机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缺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策划、专利检索查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综合性、高层次服务。
三、我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必要性
(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区实现“后发崛起”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区面临与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共建经济开发区和建设高铁新城两大机遇,区位优势、后发优势明显。要实现区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后发崛起”的奋斗目标,科学推进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新城区建设,关键是要避免传统发展思路,确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在集聚产业高端优质资源上狠下功夫,在培育“双自”优势突出的企业和产业上多见成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环境,有利于集聚更多的创新人才,有利于争取更多的创新项目,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创新投入,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创新成果,也有利于尽快实现与工业园区的有效对接,加快形成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高地,推动我区创新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要。自2001年撤县建区以来,我区驶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客观上与先进地区比仍有不小差距,加快发展、争先进位仍是今后我区的优先主题。当前世界正处于后危机时代,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呼唤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必将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区要加快发展、争先进位,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结合实际,大力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和物联网及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虽已初具规模,2011年全区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9.7%,但要真正做特、做精、做大、做强新兴产业还任重道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是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产权密集。知识产权制度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成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只有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实力和知识产权优势,才能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产业结构的脱胎换骨和经济实力的跨越式增长。
(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目前,化纤、电子信息、包装印刷、金属板材、装备制造、特种气体仍是仍然是我区工业经济的主角。2010年,全区783家规模以上传统工业产业企业完成产值5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3.5%。但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装备落后、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其中尤其严重的是产业技术的“空心化”和“双自”的极端匮乏。对此,区政府专门制定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规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实质就是用先进的产能淘汰落后的产能,用高附加值的产品淘汰低附加值的产品,用集聚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淘汰分散加工配套的订单生产模式。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必由之路。只有将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作为产业提升改造的着力点,才能抓住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牛鼻子”,有效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提升主导产品档次,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赢利能力,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由夕阳产业转变为朝阳产业。
建议
(一)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国家、省、苏州市科技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紧紧围绕“后发崛起”的总目标和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新城区建设的新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我区知识产权战略。我区知识产权战略要突出“区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的提升”、“知识产权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培育”、“创新型城区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区的建设”三个重点,力争五年内,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比2011年翻两番,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年增30%以上;注册商标年增2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数量和品牌价值大幅增长;版权登记量年增30%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快速成长。通过五年的奋斗,我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骨干、龙头企业的知识产权优势明显扩大,知识产权文化环境大幅度改善,成为长三角地区较为知名的创新型城区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
(二)强化知识产权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建立经费投入增长机制,“十二五”期间R&D投入达到2.5%以上。确保知识产权工作经费不低于科技投入的10%。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PCT专利授权、专利技术进入标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授权、植物新品种授权等,加大奖励额度。对企业承担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建设企业专利数据库、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等给予配套资金支持或奖励。加强对重大经济、科技项目知识产权政策引导和目标考核。以优惠条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优质知识产权的转化实施。对涉外知识产权诉讼胜诉的企业给予重奖。
(三)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产业和企业。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工程,到2015年,全区传统工业领域企业年专利申请量超8000件、授权量超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超800件、授权量超150件;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年专利申请量超5400件、授权量超27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超540件、授权量超100件。大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5年内引导50家企业贯彻江苏省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支持10家企业承担江苏省或苏州市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鼓励5家企业创建国家或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支持企业重大战略产品构筑“专利网”和商标体系,鼓励重点行业构建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联盟,引导优质知识产权融入各种技术和质量标准。以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在我区传统优势产业及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发明专利超百件、拥有省级以上知名品牌,年销售超亿元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四)着力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水平。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园区、大中型企业建设分平台,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提供快捷便利的网上服务与指导。支持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5年内培养100名企业知识产权工程师。引导中介机构高质量、规范化运营,开展专利检索查新、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评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策划、涉外诉讼等多样化服务。构建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推进知识产权许可、转让、投融资等高端服务。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知识产权中高级人才来我区创业、发展。
(五)积极发展知识产权先进文化。加强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知识产权业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打击侵权盗版力度和处理、化解知识产权纠纷的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思想保证和理念支撑。力争全市所有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公司设立知识产权荣誉室。推动知识产权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形成社会公众了解知识产权、认同知识产权价值和尊重知识产权、诚信守法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