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江苏省关于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6-04-06】  【作者:】  【单位:】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就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现状
(一)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效
江苏自2009年颁布实施《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来,各地围绕《纲要》的贯彻落实,积极行动,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摆上了党委政府议事日程。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高度重视,《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后,省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署《创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合作协议》,组织召开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会议,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知识产权强省作出专题研究和部署,印发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将《纲要》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同时,每年召开省政府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年度行动计划,定期通报进展情况。目前,近80%的省辖市及部分县(市、区)出台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或贯彻意见。
2.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行政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基本形成。13个省辖市设立知识产权局,其中苏州市成立主管专利、版权为政府组成部门的一级局,106个县(市、区)有102个在科技局增挂知识产权局牌子。商标管理体系形成了垂直管理的省市县三级商标管理体系,版权管理体系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文广新局主管下的版权管理体系。省政府、13个省辖市和部分县(市、区)建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主持,知识产权、工商、版权、公安、海关等部门组成的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会议)制度,形成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政府协调机制。
3. 知识产权产出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年均增长45.60%64.70%,累计达到68.0万件和32.1万件,是“十五”的6.79倍和6.77倍。2008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2万件,实现了由“十五”期末全国排名第三向第一的跨越。2009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双双位居全国首位;有效注册商标总数达到21.8万件,13个省辖市全部拥有行政认定的驰名商标,总数达到136件。2010年实现了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五项指标全国第一的突破;有效注册商标总数达到29.7万件,行政认定的驰名商标达到199件,居全国第三;一般作品登记7591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6092件,居全国第五;植物新品种授权量累计达到271件,居全国第四。
4.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进一步优化。《江苏省专利促进条例》、《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相继颁布实施,苏州市出台《专利促进条例》,南京市制定《知识产权促进条例》。知识产权、工商、版权、文化、海关等部门,在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的同时,广泛开展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行动,查处了一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案件。知识产权审判“三审合一”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江苏省具有专利案件一审管辖权的法院增至7个。公安、检察、法院系统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侦破、起诉、判决了一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7个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开通“12330维权援助和投诉热线,开展专利分析与预警研究。
5.知识产权服务业进一步发展。2010年,南京专利代办处苏州分理处正式成立并对外服务。4个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投入运行。国家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南京中心)正式进入筹建阶段。集成专利、商标、版权等信息的全省性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引进一批国内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江苏,支持一批省内实力较强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跨地区经营。目前,江苏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到270余家,其中,专利代理机构47家,商标代理机构227家。
6.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现。据统计,2009年,江苏608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专利申请的企业4186家,占6.9%,专利技术实施率达85%,主营业务收入达1859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的25.8%;新产品出口额1235亿元,占总量的58.0%;利润总额1244亿元,占总量的30.3%2009年和2010年,江苏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财政投入20余亿元,共支持277个项目转化,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10件,实用新型(申请)959件。2010年,高新技术领域授权发明专利3559项,实现产值近3万亿,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6大新兴产业授权发明专利2914项,实现销售收入20647亿元。
(二)当前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苏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开局良好,取得了可喜成效。但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经济、知识型经济的更高视角来审视,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与先进省市相比仍然不够强。突出表现在:
1.知识产权产出能力和整体质量偏低,尚未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竞争优势。一是知识产权产出能力偏低。“十一五”期间,全省亿元GDP、亿元研发经费投入、百万科技活动人员对应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与北京、上海、广东相比差距明显(见附表1)。二是专利申请和授权结构不合理。“十一五”期间,三种专利申请中外观设计占比高,发明专利占比低,仅占全省专利申请量的19.32%,低于全国26.38%的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授权量仅占全省专利授权量的6.2%,低于全国11.7%的平均水平(见附表2)。三是作为创新主力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利产出少。“十一五”期间,高等院校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占总量的比例均为4.46%。科研院所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与总量的比例分别为0.65%0.58%(见附表3)。四是其他知识产权产出没有优势。2010年,江苏商标申请量及累计有效注册量(6.6万件和29.7万件)均远低于广东(17.1万件和70.0万件)和浙江(12.4万件和54.9万件)。江苏版权登记排名全国第三,植物新品种权拥有量排全国第四位。
2.高新技术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拥有量少,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能力不够强。一是知识产权拥有总量偏低。十一五”期间,江苏重点发展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占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和授权总量的比重为32.3%33.8%,低于广东25.428.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占发明专利总量的比重及发明专利授权率也均低于广东、浙江。(见附表4)。二是多数技术领域没有知识产权优势。“十一•五”期间,江苏物联网技术、计算机软件、新能源等六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授权发明专利,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相比,大多数差距明显,极个别具有一定优势,但优势并不明显(见附表5),
3.重要创新载体的知识产权创造优势不够明显,对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的主导作用不够突出。一是知识产权产出能力不够强。据国家科技部对2007年至2009年全国9个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调查统计,在平均企业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平均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授权数,每万元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授权数,每千名科技人员专利申请数、授权数等8个指标中,江苏省最好的是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但与深圳、青岛、北京、上海等市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见附表6)。二是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不多。2010年,全国专利申请量20强企业中,江苏省无一家入选。2009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最多的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253件),在全国百强中排名12,与华为、中兴通讯相比差距巨大。全省16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专利申请量超千件的企业尚无一家。2010年全国500个最具价值的品牌前20强,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一入选。
4.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普遍处在产业价值链低端。一是专利少。截至2010年底,江苏有专利申请的企业10054家,仅占全省工业企业的3.1%2009年,江苏608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专利申请的企业占6.9%,拥有授权专利的企业仅占5.2%(见附表7)。二是高技术含量的专利少。2009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在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总量中的占比(19.3%5.1%),低于上海(27.5%13.6%)、广东(44.0%28.2%)、北京(42.9%23.1%)和全国平均水平(27.3%13.3%)。三是注册商标少。据统计,2010年,江苏拥有有效注册商标总数为29.68万件,平均每家工业企业不到1件,而广东高达70.04万件,浙江达到54.87万件。经司法、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江苏为259件,广东达到332件,浙江390件。
5.国外知识产权严重匮乏,产品国际竞争能力不强。一是国外专利数量少。“十一五”时期,江苏PCT专利申请量为1358件,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的1.03%,占广东PCT申请总量的7.3%,与北京、上海相比差距也很大(见附表9)。二是国外注册商标少。截至2009年底,江苏企业通过马德里体系注册国外商标数只有740件,不仅远低于浙江(2483件)和广东(2102件),还低于福建(756件)。三是出口产品自主品牌少。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江苏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不到20%,外资企业出口(大部分为贴牌生产)占70%以上。在2010年“世界品牌500强”中,江苏品牌无一入围。
(三)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尚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一是合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江苏除省政府、13个省辖市设立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外,106个县(市、区)大部分没有相应的协调机制,且省市县(市、区)三级联席会议(办公会议)重要成员单位也没有相应的知识产权职能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二是部分地方政府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重视不够。目前,江苏尚有近一半的省辖市还没有出台贯彻落实省《纲要》的具体举措。而在已经出台地方纲要或者省《纲要》贯彻意见的省辖市中,一些地方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的具体部署少、工作举措少、资源投入少。
2.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不相适应。一是行政管理职能过于分散。江苏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分散在知识产权、工商、新闻出版、农委、经信委、质监、海关等众多部门,不利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统筹规划、管理和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二是行政管理体系不健全。江苏工商系统建立了垂直管理的省市县三级商标行政管理体系。江苏13个省辖市仅苏州市成立统管专利和版权、一级局建制的知识产权局以外,其余都是在科技局增挂知识产权局牌子或设科技局下属二级局,106个县(市、区)未全部成立知识产权局。省版权局设置在新闻出版局,13个省辖市版权局管理职能划入文广新局,106个县(市、区)版权管理职能划入文化局或文广新局,机构设置也不统一。三是知识产权政策和经费不到位。近年来,尽管江苏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政策支持,但仍存在政策力度弱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此外,江苏除省级、苏州市知识产权专项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外,其他12个市、106个县(市、区)知识产权工作经费均未纳入财政预算。
3.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知识产权地方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江苏知识产权领域的地方立法仅有《江苏省专利促进条例》、《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两部。二是知识产权执法力量薄弱。截至2010年,江苏专利行政执法一线人员仅44人。版权行政执法力量也处于基本相同境地。三是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审判的衔接机制不畅。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审判的程序规范不统一,知识产权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对侵权判断的标准不统一,知识产权行政机关与公安机关对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判断标准不统一。四是知识产权知识的国民教育滞后。知识产权基本常识、基础知识尚没纳入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导致国民知识产权素质较低,知识产权意识较弱。五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制裁力度弱。在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体制下,由于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力度弱、诉讼程序复杂、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等,导致市场主体不愿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或打不起官司、不愿打官司,影响知识产权保护。
4.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弱。一是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弱。目前,江苏仅1000余家企业贯彻执行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只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知识产权管理无制度、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四无企业”大量存在。二是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开展技术创新的能力弱。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对知识产权信息利用率低,研发效率不高,重复研发严重,不能有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十一五”期间,江苏企业亿元研发投入产出的授权发明专利仅3.1件,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率仅为12.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附表8)。三是知识产权获取策划及战略布局能力弱。2010年江苏企业专利申请量超过500件的有5家,超过1000件的只有1家。大部分企业不会合理把握专利公开程度、界定保护范围,不善于编织专利保护网,导致大量专利得不到有效保护。四是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弱。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自主实施率达到73.15%,通过转让或许可方式实施的仅占5.93%,反映出企业专利运用方式单一,以自主实施为主的特征明显,通过专利技术转让、许可、质押融资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能力弱。五是规避和应对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和纠纷的能力弱。江苏企业在原辅材料采购、新产品开发等经营活动中,被控知识产权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面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时,往往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省遭遇的美国“337”调查案件达到10起,导致企业直接经济损失过亿美元。
5. 重要创新载体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滞后。一是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够完善。江苏16个高新区只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12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尚无机构,只有部分配备了兼职管理人员。二是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滞后。全省只有5个国家级高新区制定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2个省级高新区出台了《纲要》实施意见,其余园区均未出台战略实施纲领性文件。三是缺乏推动战略实施的政策措施。列入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的高新园区仅2个,列入国家级试点示范的仅4个。政府层面没有出台针对园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意见或措施,园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考核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贯彻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参与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的企业不足1%,尚未成为战略实施先导区。
6. 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滞后。一是整体规模小,从业人员少。江苏在专利代理机构数量、专利代理人数量和主营业务收入,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法人单位数量和全年营业收入,以及从业人员的人数和全年营业收入方面,与北京、广东、上海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见附表10)二是机构发展慢,需求缺口大。据统计,20082010年,江苏专利代理服务机构仅新增5家,专利代理人仅新增59人。商标代理机构无新增。而同期江苏专利申请量增长了15.4万件,商标申请量增长了5.88万件。专利代理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全省专利代理机构共代理专利申请9.57万件,代理率为40.6%,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商标代理量为3.38万件,代理率为50.9%,也呈下降之势。三是低端服务多,高端服务少。江苏现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大多局限于专利申请和无效、商标注册、版权登记、知识产权诉讼代理等,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信息分析、交易代理、战略策划、风险预警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识产权服务产品缺乏。
7.知识产权人才严重匮乏。一是管理力量薄弱。江苏知识产权局系统仅有行政管理人员407人,大部分省辖市知识产权专职管理人员只有4-7人,县(市、区)通常只有1-2人,不少县(市、区)尚无专职人员。版权系统情况相当。二是行政执法力量薄弱。截至2010年,全省仅347人取得专利行政执法资格,在执法岗位的只有44人,106个县(市、区)尚无专职执法人员。三是服务人才匮乏。2010年江苏专利申请量突破23万件,而执业专利代理人只有282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的矛盾也十分突出。2008年江苏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占7%左右,排全国第15位;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不到5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只有60人,排全国第9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低于全国15%的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15位以后。四是企业知识产权高级管理人才紧缺。据抽样调查,342家企业中建立专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占49.4%,企业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与研发人员的比例仅为0.86%。五是教学和研究人才紧缺。124所高校中,开展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的高等院校仅24所,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7所,设有知识产权学院的仅1所,设有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1所。在已经开展知识产权教学研究的24所院校中,知识产权专职教师只有150人,仅占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0.52%
三、发达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日本、欧洲、韩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并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他们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方面的做法主要有: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和战略运用;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政府加大资源支持和引导力度;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政府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政府实施知识产权强保护策略;在知识产权服务方面,注重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多数发达国家成为知识产权强国,在全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竞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综合知识产权强国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知识产权数量多质量高。据统计,2009年美国、日本两国拥有占世界总量58.8%的美、日、欧三方专利和47.2%PCT专利申请;韩国和日本每亿元GDP专利拥有量分别为1026件和822件,是我国的4倍和3倍。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在数字通信、基础通信程序、计算机技术、半导体、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分别占世界总数的80%95%96%98%2010年世界品牌500强中,47.4%的品牌来自美国,其品牌价值占比超过75%
2. 知识产权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据OECD的测算,21世纪初期,美国、德国的知识产权产业增加值占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经济学者公司发布的《增长之引擎:美国知识产权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报告显示,2003年,美国知识产权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2.79%;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0年国别财富报告》,美国、德国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价值占全社会财富比例超过80%2000年美国、日本的核心版权产业占GDP的比重均超过10%
3.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据美国商业软件联盟(BSA)发布的报告,2009年,美国、日本的盗版率为20%21%,是世界盗版率最低的前两位国家。同时,美国、日本、欧盟拥有一大批专利律师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智力支持。2008年,美国、日本、欧盟百万人口专利律师拥有量分别为126人、68人、28人。
4. 知识产权管理相对统一高效。美国专利商标局统辖全国的专利与商标管理,其它政府机构(如国防部、能源部等)都拥有各自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有权以各自机构的名义进行知识产权管理。日本为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设立了“知识产权战略本部”,成员包括政府主要部门。韩国为实施21世纪知识产权实现战略,设立知识产权委员会,统管国家知识产权政策的调整,负责知识产权相关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文化观光部、信息通信部等均有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责,司法部门设有专门知识产权法院。
5. 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众多。据统计,近年来发达国家来华申请专利90%以上为企业。2010年美国微软、IBM、英特尔,日本索尼、丰田PCT专利申请分别达到4046件、2888件、1960件和10262件、8286件;谷歌、IBM、苹果品牌价值分别为1142.6亿美元、863亿美元、831.5亿美元。同时,这些跨国公司内部拥有杰出的知识产权管理团队,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如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全球设有12个知识产权管理部,400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管理公司约15万项知识产权。荷兰飞利浦公司在全球设有10个知识产权办公室,150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管理公司的6.5万个专利和2.1万个商标。
四、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总体思路和对策措施
 “十二五”期间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这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江苏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做法,大力推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和服务提升,努力实现由知识产权大省向知识产权强省跨越。
总体思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促进知识产权战略全面融合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为重点,立足省情,突破难点,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实现六个突破: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拥有量上取得突破;发展壮大知识产权产业,在知识产权产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上取得突破;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在知识产权法制环境建设上取得突破;加快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在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建设上取得突破;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在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突破,推进江苏实现由知识产权大省向知识产权强省跨越。
总体目标:到2020年,将我省建设成知识产权创造水平高、运用能力强、保护环境好、管理效率高、服务功能齐、人才队伍强,主要知识产权发展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各项知识产权工作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知识产权强省。
“十二五”期间主要目标:
——知识产权产出稳步增长,质量显著提高。亿元GDP、亿元R&D、万名科技人员授权专利数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5%30%45%;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外专利申请量、有效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5%40%50%以上,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在发明专利授权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0%50%;国外商标注册量年均增长30%,全省行政认定驰名商标达到350件;版权登记量年均增长25%
——知识产权产业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显著提升。企业专利技术转化运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发明专利实施率达到80%。版权产业和计算机软件产业销售额年均增长15%。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知名品牌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知识产权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20%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断增强,法治环境显著改善。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民事纠纷、刑事犯罪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海外知识产权侵权纠纷量明显下降;知识产权纠纷行政处理、司法审判当年结收案之比达到98%以上,上诉率明显下降;社会各界知识产权认知度、国际社会对我省知识产权保护的认可度明显提高。
——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行政效能显著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推进,形成纵向统一高效、横向协调顺畅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业务体系、公共服务、工作机制创新取得突破,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示范园区达到10个,知识产权强县(市、区)达到10个;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区)达到80个,试点园区达到30个。 
——知识产权服务业不断壮大,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成省市县(市、区)三级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进一步健全,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市场进一步活跃;全省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拥有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从业人员达到5000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达到5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企业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显著增多。全省企业知识产权经费投入达到研发投入的3%以上,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占比分别达到6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比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达到300家。定牌加工企业商标注册率达到80%以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企业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人才规模显著扩大。知识产权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基本形成。经过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教育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达到15000人,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与万名科技活动人员的相对比例达到3.6‰以上。
(三)对策措施
1. 促进知识产权创造,提高知识产权质量。一是推进培训教育。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知识和技能、知识产权获取知识和技能。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大资助力度,重点支持发明专利申请、国外专利申请、驰著名商标培育;突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政策知识产权创造导向。三是发挥重大专项的创新激励功能。促进高新技术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知识产权产出大幅增长,构筑产业知识产权高地。四是加强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和创新,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建设。五是继续推进商标战略的实施。着力加强产业集群集体商标、特色农副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商标、驰著名商标培育,促进全省商标注册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六是研究实施版权战略。加大软件、动漫等版权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文化版权产业带、版权产业聚集区建设,促进版权产出快速增长。七是大力推进植物新品种培育和创新。加强植物品种研究、开发和培育,推进种质资源库建设,促进植物新品种权显著增长。
2.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壮大知识产权产业。一是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运用激励政策创新。研究制定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配套政策。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向企业转移。二是加强专项计划引导。推进各级各类现有促进技术运用和产业化专项计划管理改革和调整;加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投入力度;加大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实施力度;设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三是培育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推进现有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新培育一批省级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创新中心交易服务机制、信息收集、传播方式和交易模式;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交易经纪人培养。四是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产权转化投融资体系。推进政府设立的风险投资基金、创投基金、担保基金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鼓励私募基金、创投基金等各类社会基金投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项目;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项资金,支持各类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对放贷银行给予贴息支持。五是促进知识产权转化服务机构发展,逐步完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知识产权环境。一是推进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制定《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江苏省版权促进条例》等。二是加强行政执法机制建设。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程序规范、制度规范;建立和完善联合执法、案件会商、案件通报等执法协作机制;建立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知识产权案件移送制度规范、程序规范和实体规范;加快推进江苏执法协作信息平台建设;加强长三角地区专利、商标、版权行政执法协作和淮海经济区商标执法协作机制建设。三是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健全省市县(市、区)三级专利、版权行政执法队伍,加大专利行政执法投入;建设13个省辖专利案件巡回审理庭;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人员职业培训长效机制。四是推进维权援助机制建设。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投诉举报中心职能整合;扩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健全维权援助机制。五是坚决打击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推进日常执法与专项行动相结合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制建设;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诉讼“三审合一”改革试点。五是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识产权认知度。
4.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打造知识产权优势。一是完善管理体制。推进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的省市县(市、区)三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完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协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职能建设。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队伍建设。重点推进省辖市、县(市、区)知识产权管理队伍建设,充实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三是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效能。建立省市县(市、区)衔接配套、上下协调、运转高效的业务体系;促进各市、县(市、区)设立知识产权工作财政专项;建立区域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实施市县(市、区)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四是大力推进区域知识产权管理。组织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组织实施知识产权区域试点、示范工程,推进园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以知识产权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园区为重点,推进市、县(市、区)、园区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园区创建活动;推进局市合作试点,促进省知识产权局与省辖市合作共建。
5.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壮大知识产权服务产业。一是加快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局南京专利代办处及其苏州分理处建设;全面做好国家知识产权局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南京中心)和专利审查协作中心的建设;扩大国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在江苏的建设规模;建设一批专业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预警分析和研究,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和向相关企业传导机制。二是培养壮大知识产权服务产业。研究制定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代理、咨询、中介、信息服务、工商登记代理等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智力”引进工程;建立专利代理机构服务效能评价指标,引导代理机构执业管理制度规范;完善专利代理机构执业管理制度规范,加强专利代理师执业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实施惩戒。
6.加强知识产权培训教育,壮大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一是加强知识管理、服务人才培训。建立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长效机制,确保全省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每二年接受一次系统化培训,专利代理机构执业人员年度培训不少于1/3。二是加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培训。组织实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培训工程,十二五”期间,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全部接受一次知识产权培训教育;加大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力度。三是加快知识产权后备人才培养。结合素质教育,在江苏中小学生中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启蒙教育;结合职业教育,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改革,在全省高等院校专业技术类专业设立知识产权必修课,在全省综合性高等院校设立知识产权专业二级学科,推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
7. 加强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工作,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一是实施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工程。建立和完善贯标工作体系、咨询服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企业,大力推进企业贯标;加大省级财政投入,促进市、县(市、区)设立贯标专项资金,对贯标优秀企业实施奖励。二是加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实施力度。增加资金投入,调整支持方向,重点支持贯彻《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达标企业;推进计划实施联动机制建设,促进各市设立配套计划;创新计划实施内容,强化计划实施组织,大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强的企业;研究制定《江苏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办法》,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三是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普遍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配备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落实知识产权工作经费。
8.加强知识产权普及宣传,促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制订和实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行动计划。加强知识产权日常宣传,形成普及宣传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社会各界知识产权意识。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和“知识产权宣传月”活动;推进知识产权宣传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大力推进“正版正货”承诺活动。推进知识产权宣传与创新教育、道德教育、诚信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崇尚创新、宽容失败,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课题负责人:朱      黄志臻
课题组成员:张春平                  
      钟礼涛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